香港《亞洲時報》:在翻譯中被淡化
,在翻譯中迷失 許多西方觀察家沾沾自喜地固守著對語言的無知,拒絕在有關的報道中引用術語,反而以西方概念描述或解釋文化。不相信?不妨讀讀《紐約時報》最近刊登的“的儒家憲政”,作者是“儒學哲學家”貝淡寧,但通篇找不到任何術語。這么做的并非他一人。
你或許尚未意識到,移民文件翻譯公證,韓翻中,德國要求其所有“專家”都要“很德國”,有關的書籍須用純正的德國詞匯撰寫。德國人稱之為“印象”,其實這是“沒有元素的”。
數十億東亞人在歷史中不斷思索并創造出各種術語。僅占全世界總人口0.8%至1.2%的歐洲國家,為何要將所有東方的獨創性排斥在外?歐洲引進“文明”、“圣人”或“君子”等概念有何不妥?誠然,奇異的功夫、陰陽、風水和道等概念,讓西方人感到煩憂和缺乏安全感。如何才能令眾多頭腦中都是“非西方”想法的人“西方化”?但這么做的結果,以德國為例,就是浸淫在純正德國文化中的德國學者,注定將盜用的歷史、詞源、經驗、理念和獨創性。最重要的是,他們將刪掉非德國概念的“正確的名稱”,令德國公眾根本看不到。
只要(西方)政客、作家和記者這些人不對進行“民主”和“人權”說教,美歐媒體的日子就一天也過不下去。試想,是否也能“投桃報李”,要求西方更加“大同”或“天人合一”?
多數西方學者往往用《圣經》教義或西方哲學譯文取代的獨創概念,他們希望的形象是“一個沒有任何獨創性的國度”。你會發現,“宗教”、“圣徒”、“上帝”等西方常用語,是譯自的“教”、“圣人”、“神”等詞匯,但無論從歷史還是含義上看,它們與上述西方詞匯都無相似之處。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法律文件翻譯,口譯費用西方的“研究”是個騙局。談論“哲學家”是荒謬的,因為多數人從未聽說這個詞,只有“圣人”。我們可將20至21世紀西方的“研究”稱為史上最大盜竊知識產權行為,它應被視為當初西方傳教士試圖令基督化的騙局的翻版。我們將當今稱為“知識時代”,但若讓普通美歐人說出任何一個概念,答案將是“零”。
上一篇:爭執半天 忙壞翻譯只為一句“SORRY”
下一篇:生態翻譯學:“三位一體”,譯者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