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新聞翻譯史綜述
近年來,新聞翻譯研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黃勤[1]收集了近27年(1979—2006)來我國新聞翻譯研究的論文,總結了我國新聞翻譯領域的研究成果,認為已有的新聞翻譯研究的論文按照主題可以分為:新聞翻譯理論、新聞翻譯原則、新聞翻譯批評、新聞文體特點及翻譯方法和書刊評介。黃文同時指出:“新聞翻譯研究在增強學科獨立意識的同時,更應加強新聞翻譯理論、新聞翻譯史、新聞翻譯批評和新聞翻譯實踐四位一體的學科建設。”我國學者在新聞翻譯理論、新聞翻譯批評、新聞翻譯實踐上都有涉足[2],但是新聞翻譯史的研究則少之又少。本文收集整理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新聞翻譯歷史,探討近現代新聞翻譯的發展蹤跡及其特點。
中國近代新聞翻譯史(1840—
1827—1828年間,有一份中譯文對照的報刊《依涇咋說》在當時為葡萄牙所占據的澳門出版。1833年后,外國傳教士創辦的中文報刊將外國傳教士在中國的辦報活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Eastern Western Monthly Magazine)在廣州創刊,是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報刊,每期必定有一定數量的新聞,絕大部分譯自外報,多數為廣州、澳門的地方新聞。進入20世紀30年代后,英文報刊在廣州大批創刊,如《廣州雜志》、《廣州周報》等。林則徐(1785—1850)在禁煙運動期間,為了“探訪夷情”以制定“控制之方”,他派人到澳門搜集外國人出版的報紙,并在府中組織了翻譯班子,將其中有關鴉片貿易和其他方面的消息、言論翻譯成中文,作為制定對外政策的參考,后來匯集成冊,稱為《澳門新聞紙》,其內容大多譯自《廣州周報》和《廣州紀事報》。林則徐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梁啟超、嚴復等人也曾“廣譯五洲近事”[3]81-82。
鴉片戰爭后香港商業性報紙崛起。香港最早出現的中文商業報紙,大都是從早已成熟的英文商業報紙中孕育而生的。1857年11月3日,由孖刺報館創辦的《香港船頭貨價紙》創刊,實為英文《孖刺報》的中文版,該報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份中文商業報紙。1874年《萬國公報》(前身為《中國教會新報》)經常發表時事評論、重要法令、條約及外報譯文,大量介紹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識。鴉片戰爭后,西方國家的商品大量向中國傾銷,上海作為中外貿易的集散地,迫切需要中文報紙為外商做廣告,于是,由外商主辦的中文商業性報紙應運而生。《上海新報》所刊的新聞,大多譯自滬、港等地出版的外文報紙,如香港的《香港近事編錄》、《香港中外新報》,上海的《中國教會新報》等。1872年,英美傳教士在北京創辦《中西聞見錄》,以各國科技新聞為主,其中艾約瑟翻譯的《泰西河防》一文,對防治河患很有參考價值。外國人在華辦報雖然是一種殖民主義文化侵略活動,但是客觀上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對長期處于封建思想禁錮下的中國讀者具有深刻的啟蒙作用。
這一時期,國人自辦的報紙如《述報》、《嶺南日報》也都刊登有西方書報的譯稿。1894年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嚴復和康有為等意欲通過變法維新的改良主義道路,來抵御外敵,發展資本主義。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在北京創立上捷工廠制服《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除論說外,還增加了外電、外報選譯和國內各報摘錄等內容。而后梁啟超主持《時務報》筆政,《時務報》大膽而新穎的言論使朝野大為震動,所譯外報文章又使讀者大開眼界,因而“舉國趨之,如飲狂泉”[3]90。1897年,嚴復創辦《國聞報》,尤其注重外報選譯和新聞采訪工作,不惜重金聘請英、法、德、日文字的翻譯人員,大量譯載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以及外電、外報的消息和評論,而最杰出的翻譯人員就是嚴復本人。
上一篇:老外給中國駕照翻譯挑錯 海大教授表示"確實不妥
下一篇:張愛玲譯作《老人與海》出版 因迫于生計才翻譯本書